手足口病患儿出现发烧抽搐时,需立即保持冷静,将患儿侧卧防止窒息,并尽快送医。抽搐多为高热引发,及时退热和就医是关键,避免自行用药或拖延处理。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疱疹及手足皮疹。当体温骤升至38.5℃以上时,部分患儿可能因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善出现热性惊厥,表现为四肢抽动、意识短暂丧失。此时需解开衣物散热,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辅助降温,同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就医后医生可能根据情况使用退热药如布洛芬、抗病毒药物或镇静剂控制症状,并密切观察是否合并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注意事项包括日常需监测体温,发热超过38℃即开始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酒精擦浴或阿司匹林类药物,可能加重病情或引发雷氏综合征。患儿饮食宜清淡流质,如凉粥、果汁,避免刺激口腔溃疡。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物品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若抽搐超过5分钟、反复发作或伴随呕吐、嗜睡,提示病情危重,必须急诊处理。康复后仍要观察是否有指甲脱落等后期表现,定期随访确保无神经系统后遗症。预防重点在于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及接种EV71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