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黄鼻涕通常由细菌感染或炎症反应引起,常见于感冒、鼻窦炎或过敏性鼻炎发作期。鼻腔黏膜受刺激后分泌增多,伴随大量白细胞与病原体战斗后残留的细胞碎片混合,导致鼻涕变黄变稠。若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症状,需警惕细菌性鼻窦炎可能。
鼻腔作为呼吸道门户,直接接触外界空气与病原体。当病毒或细菌入侵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在感染部位吞噬病原体,死亡后的细胞与微生物残骸混合黏液形成黄鼻涕。感冒初期多为清涕,2-3天后若未好转可能转为黄色,提示继发细菌感染。鼻窦炎患者因窦腔引流不畅,黄涕可能持续1-2周并伴有头痛、面部压迫感。过敏性鼻炎合并感染时,黄涕可能伴随打喷嚏、鼻痒。环境干燥或粉尘刺激也会导致黏膜损伤,出现短暂性黄涕。
出现黄鼻涕需观察伴随症状。单纯黄涕无发热、头痛可先多饮水,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若持续超过10天、涕中带血、发热或面部肿痛,应及时就医排除细菌性鼻窦炎,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过敏性患者需远离过敏原,避免用力擤鼻导致中耳炎。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症状加重需尽早就诊。保持室内湿度,避免辛辣食物刺激黏膜,有助于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