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或毒物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异常、缺血缺氧性肝损伤。具体分析如下:
1.病毒感染:常见于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病毒大量复制导致肝细胞广泛坏死。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早期使用干扰素或核苷类似物可抑制病毒复制,重症需结合人工肝支持。
2.药物或毒物损伤: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中草药毒性或工业化学物质可直接破坏肝细胞。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解毒,如N-乙酰半胱氨酸拮抗对乙酰氨基酚毒性,必要时血液净化。
3.自身免疫性肝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组织,引发急性肝坏死。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控制炎症,血浆置换用于快速清除自身抗体。
4.代谢异常:威尔逊病或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导致铜蓄积或脂肪代谢紊乱。低铜饮食及青霉胺驱铜,妊娠期脂肪肝需终止妊娠并纠正凝血功能。
5.缺血缺氧性肝损伤:休克、心力衰竭等使肝脏血流灌注不足。恢复有效循环血量,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严重者需肝移植。
急性肝衰竭进展迅猛,病因复杂多样,早期识别并针对原发病干预是改善预后的核心。除上述因素外,遗传缺陷、恶性肿瘤浸润等也可能导致肝功能急剧恶化,需结合病史与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多学科协作诊疗能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