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损伤可分为闭合性损伤、开放性损伤、医源性损伤、放射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具体分析如下:
1.闭合性损伤:闭合性尿道损伤多由外力挤压或撞击导致,常见于骨盆骨折或会阴部外伤。尿道壁未破裂但黏膜或肌层受损,可能出现血尿、排尿困难。损伤程度较轻时可通过保守治疗恢复,严重者需手术修复。
2.开放性损伤:开放性尿道损伤通常由锐器刺伤或贯穿伤引起,尿道壁完全破裂并伴随外部伤口。尿液外渗至周围组织易引发感染,需紧急清创并缝合尿道,术后需长期留置导管确保愈合。
3.医源性损伤:医源性尿道损伤多因器械操作不当造成,如导尿或膀胱镜检查时损伤黏膜。表现为突发疼痛或出血,轻度损伤可自愈,严重撕裂需内镜下修复。操作前充分评估解剖结构可降低风险。
4.放射性损伤:放射性尿道损伤是盆腔放疗后的并发症,因射线导致尿道黏膜萎缩或纤维化。症状包括排尿灼痛、尿道狭窄,治疗以扩张术或支架植入为主,预防需严格控制放疗剂量。
5.化学性损伤:化学性尿道损伤由腐蚀性药物或异物刺激引起,如误注强酸强碱。黏膜坏死可致尿道闭锁,需立即冲洗并抗感染,后期可能需重建尿道。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是关键。
发生尿道损伤后需及时就医,根据类型选择针对性处理。日常避免外伤,医疗操作需规范,接触危险物质时做好防护。治疗后定期复查排尿功能,发现异常尽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