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是中医学特有的病理概念,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后形成的病理产物,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饮两类。有形之痰指咳吐可见的黏稠分泌物,无形之饮则指停积于脏腑组织间的清稀水液。这一概念源于《黄帝内经》,后由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系统阐述,成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主蒸腾气化,任一环节障碍均可能导致水液停滞。外感寒湿、饮食生冷、情志不畅等因素可诱发痰饮。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咳嗽痰多、胸闷心悸、头晕目眩、肢体浮肿等。痰饮上扰清窍可致眩晕,阻滞心脉则引发胸痹,流注关节则形成痹证。中医通过四诊合参,结合舌苔厚腻、脉滑等体征进行辨证。
治疗痰饮需遵循温药和之的原则,以健脾燥湿、温阳化饮为主。常用方剂如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辅以针灸、艾灸等外治法。日常需避免贪凉饮冷,适量运动以助阳气升发。痰饮体质者应减少肥甘厚味摄入,久病者需定期复诊调整用药。西医的痰液与中医痰饮概念不同,不可简单等同。若出现严重咳喘、水肿等症状,建议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