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肌炎的典型症状包括腹部持续性钝痛或绞痛、腹泻伴随黏液或血便、发热及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与体重下降、腹部压痛或触及包块。具体分析如下:
1.腹部持续性钝痛或绞痛:肠肌炎引发的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疼痛性质以隐痛或阵发性绞痛为主,可能与肠道平滑肌痉挛或炎症刺激有关。疼痛程度因病情轻重而异,进食后可能加重,排便后短暂缓解。部分患者伴随肠鸣音亢进,听诊时可闻及异常肠音。
2.腹泻伴随黏液或血便:肠道黏膜炎症导致分泌异常和吸收障碍,粪便常呈稀水样或糊状,混有黏液或血液。严重时可能出现脓血便,排便次数每日可达十余次,夜间腹泻可能影响睡眠。长期腹泻易引发脱水或电解质紊乱,需密切观察粪便性状变化。
3.发热及全身乏力: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系统,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多为低至中度发热,少数患者出现寒战。发热常伴随倦怠感、肌肉酸痛,体力活动耐受力下降,与炎症因子释放消耗能量有关。
4.食欲减退与体重下降:肠道功能紊乱影响消化吸收,患者常出现早饱、厌食,甚至闻到食物气味诱发恶心。长期营养摄入不足导致体重减轻,严重者可能出现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表现为面色苍白或下肢水肿。
5.腹部压痛或触及包块:查体时腹部触诊可发现局部压痛,以病变肠段对应体表位置为主。少数慢性病例因肠壁增厚或粘连形成包块,质地偏硬,按压时疼痛加剧,需与肿瘤性病变鉴别。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饮食以低纤维、易消化为主,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及排便情况,记录腹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慢性患者建议定期复查肠镜,评估黏膜修复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