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表现包括髋部疼痛活动受限、患肢短缩外旋畸形、局部肿胀瘀斑、无法负重行走、腹股沟区压痛。具体分析如下:
1.髋部疼痛活动受限:股骨颈骨折后髋关节周围出现持续性钝痛或锐痛,尤其在尝试活动患肢时疼痛加剧。由于骨折端不稳定,髋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均受限,患者常保持患肢屈曲内收姿势以减轻疼痛。疼痛可能向大腿内侧或膝部放射,易被误诊为膝关节病变。
2.患肢短缩外旋畸形:骨折后股骨头与颈的解剖关系破坏,肌肉牵拉导致患肢明显短缩。大转子位置上移,患足呈外旋姿态,与健侧对比可发现下肢长度差异。外旋角度通常超过45度,是区别于其他髋部损伤的重要特征。
3.局部肿胀瘀斑:骨折后出血及软组织损伤可引起髋周肿胀,但受深部肌肉覆盖,早期皮下瘀斑可能不明显。48小时后瘀斑可逐渐显现,多出现在大腿近端或腹股沟区。肿胀严重者可能压迫周围神经血管,需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
4.无法负重行走:骨折导致髋关节稳定性丧失,患者无法用患肢支撑体重。尝试站立或行走时出现剧烈疼痛及关节不稳,部分患者甚至无法完成床上抬腿动作。无移位骨折可能保留部分负重能力,但存在移位风险。
5.腹股沟区压痛:按压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可诱发明显压痛,此处对应股骨颈解剖位置。叩击大转子或足跟时疼痛向髋部传导,提示骨折存在。需与髋关节脱位或软组织挫伤鉴别,后者压痛范围较广泛。
股骨颈骨折需及时就医,避免患肢负重或强行活动。影像学检查前应保持制动,防止骨折移位加重。老年患者需关注全身状况,预防卧床并发症。治疗方式需结合骨折类型及患者年龄综合评估,延迟处理可能增加股骨头坏死风险。康复期应遵循医嘱逐步恢复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