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检测需要通过血液检查确认病毒标志物、观察是否出现乏力或黄疸等症状、了解是否有高危接触史、结合肝功能指标异常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肝脏病变。具体分析如下:
1.血液检查确认病毒标志物:乙肝的诊断主要依赖血清学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及核心抗体等。若表面抗原阳性超过6个月,可判定为慢性感染。病毒DNA检测能直接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数值越高传染性越强。
2.观察是否出现乏力或黄疸等症状:急性乙肝可能出现明显不适,如食欲减退、恶心、皮肤巩膜黄染。慢性感染者症状较轻,部分仅表现为长期疲劳或右上腹隐痛。但无症状不代表无损害,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了解是否有高危接触史:乙肝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若有输血史、共用注射器、无保护性行为或家庭成员感染史,感染风险显著增加。流行病学调查是诊断的重要辅助依据。
4.结合肝功能指标异常情况: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胆红素增高可能与胆汁排泄受阻有关。但肝功能正常者仍可能存在病毒携带,需与病毒学检查同步评估。
5.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肝脏病变:超声或CT可发现肝脏形态改变,如纤维化、结节甚至肝硬化。早期病变可能无影像学异常,但中晚期患者需定期监测以防恶化。
乙肝检测需在专业机构完成,避免自行解读结果。慢性感染者应定期复查,接种疫苗前需确认自身免疫状态。日常生活中避免共用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降低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