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血常规报告需关注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加、C反应蛋白水平上升、血红蛋白轻度下降、血沉加快。具体分析如下:
1.白细胞计数升高:川崎病急性期常见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上升,反映全身炎症反应活跃。病程初期可能达到每微升15000以上,随着治疗逐渐回落。
2.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加:病程第2周起血小板开始升高,可能超过每微升450000,甚至达1000000以上。血小板增多与血管内皮损伤后代偿性增生有关,需警惕血栓风险。
3.C反应蛋白水平上升:C反应蛋白通常超过每升30mg,数值与疾病活动度相关。该指标持续高位提示炎症未控制,需调整治疗方案。
4.血红蛋白轻度下降:因炎症抑制骨髓造血,血红蛋白可能降至每升100克左右,但极少需输血。恢复期血红蛋白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
5.血沉加快:红细胞沉降率常超过每小时50mm,与纤维蛋白原等急性期蛋白增多有关。血沉变化滞后于C反应蛋白,可用于评估病程进展。
川崎病血常规需动态监测,结合临床表现判断。急性期每2-3天复查,恢复期每周追踪。血小板升高时避免剧烈运动,预防血管栓塞。治疗期间禁用阿司匹林以外的非甾体抗炎药。冠状动脉检查应作为必要随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