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积滞是中医学中的病理概念,指寒邪与积滞相互结合,阻滞于体内引发的病症。寒邪为外感或内生之阴寒病邪,积滞则指气、血、痰、食等物质运行不畅形成的郁结。两者相合,可导致脏腑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表现为疼痛、胀满、功能障碍等症状。
寒积滞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外感寒邪侵袭人体,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均可使寒邪内停。若同时存在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或久病体虚,易使气血津液输布失常,形成痰湿、瘀血或食积等病理产物。寒性收引凝滞,与积滞相互胶结,进一步阻碍气机升降。临床常见脘腹冷痛、呕吐清水、四肢不温、大便溏泄或便秘等表现,舌苔多白腻,脉象沉紧或弦迟。治疗需温散寒邪、消导积滞,常用方剂如附子理中丸、大黄附子汤等,辅以针灸或推拿疏通经络。
需注意寒积滞与单纯寒证或积滞证的区别。寒积滞病程较长,症状复杂,需结合四诊综合判断。治疗时需避免过用温燥药物耗伤阴液,或过度攻伐损伤正气。饮食宜温热易消化,忌生冷油腻。体质偏寒或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更需防范寒积滞发生,日常注意保暖,适度运动以促进气血流通。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