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病中医调理可通过疏肝理气、健脾祛湿、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补肾固本等方法改善。具体分析如下:
1.疏肝理气:肝主疏泄,情志不畅易导致气机郁滞,引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问题。中医常用柴胡、香附等药物疏肝解郁,配合针灸太冲、期门等穴位调畅气机。日常需保持情绪平稳,避免长期压抑或愤怒。
2.健脾祛湿:脾虚湿盛易引发带下异常、肢体困重。白术、茯苓等药物可健脾化湿,辅以艾灸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增强运化功能。饮食宜清淡,少食生冷甜腻之物,避免久居潮湿环境。
3.活血化瘀:气血瘀滞常见于痛经、症瘕等病症。当归、川芎等药物可活血通经,配合针刺血海、三阴交等穴位促进循环。适当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避免久坐不动。
4.温经散寒:寒邪客于胞宫易致经期腹痛、经血暗黑。艾叶、肉桂等药物可温经止痛,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驱散寒邪。注意保暖,尤其避免经期受凉。
5.补肾固本:肾气不足易引发月经量少、不孕等问题。熟地黄、山茱萸等药物可补肾填精,艾灸肾俞、命门等穴位培补元气。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房事以固护肾气。
调理期间需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饮食起居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或情绪波动。症状加重或长期未缓解应及时就医,不可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