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典型症状是高热、剧烈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出血倾向。具体分析如下:
1.高热:登革热患者通常突发高热,体温迅速升至39℃以上,持续2至7天。发热初期可能伴随寒战,退热时出汗明显。部分病例呈现双峰热,即体温短暂下降后再次升高。
2.剧烈头痛:头痛多位于前额或眼眶后方,呈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疼痛。疼痛程度较重,常伴随眼球转动痛,可能因颅内压变化或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
3.肌肉关节痛:全身肌肉和关节出现剧烈酸痛,以下肢和腰部尤为明显。症状类似骨折样疼痛,活动时加剧,可能与炎症因子释放及微小血管损伤有关。
4.皮疹:发病后3至6天可能出现充血性皮疹,先见于四肢,后扩散至躯干。皮疹呈点状或斑片状,按压褪色,部分伴有瘙痒,消退后可能出现脱屑。
5.出血倾向:表现为牙龈出血、鼻衄、皮下瘀斑或消化道出血。严重者出现咯血、血尿,与血小板减少和血管内皮损伤相关,需警惕登革休克综合征。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治疗期间保持卧床休息,补充水分以防脱水。居住环境应清除积水容器,减少蚊虫滋生。密切监测体温及出血情况,重症需住院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