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梗阻确实可能导致输尿管结石的形成。当尿液流动受阻时,尿液中的矿物质容易沉积并结晶化,逐渐形成结石。梗阻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先天性狭窄、肿瘤压迫或炎症粘连,这些情况均会增加结石发生的风险。
尿路梗阻引发结石的机制主要与尿液滞留和成分改变有关。梗阻后,尿液排出不畅,导致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物质浓度升高,为结晶形成创造条件。同时,尿流缓慢或停滞使结晶更容易聚集并增大。例如,肾盂或输尿管狭窄时,尿液滞留时间延长,矿物质沉积概率显著增加。梗阻可能伴随感染,细菌和炎症产物进一步促进结石形成。长期梗阻还可能引发肾积水,加重肾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预防和处理尿路梗阻需注意早期诊断和干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或CT可明确梗阻位置和程度,及时解除梗阻是防止结石发展的关键。日常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减少高盐、高嘌呤饮食,避免尿液过度浓缩。出现腰痛、血尿或排尿困难等症状时,需尽快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肾功能损伤。对于已形成的结石,需根据大小和位置选择药物排石、体外碎石或手术取石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