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狭窄是否需要手术取决于狭窄程度和症状表现。轻度狭窄且无明显症状时,通常无需手术,定期观察即可;若狭窄严重导致听力下降、反复感染或耳垢嵌顿,则需手术干预。
外耳道狭窄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狭窄多与发育异常有关,后天性狭窄可能由外伤、炎症或手术瘢痕导致。手术方式根据狭窄原因和范围选择,常见术式包括外耳道成形术、瘢痕切除或植皮修复。术前需通过耳内镜和CT评估狭窄部位及中耳结构,确保手术方案精准。术后恢复期需避免进水、碰撞,并定期清理术腔,防止粘连复发。非手术治疗如扩张器适用于部分儿童患者,但效果因人而异。
术前需排除急性感染,避免在炎症期手术;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滴耳液,防止感染;避免用力擤鼻或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愈合。术后听力改善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可能需助听器辅助。长期随访至关重要,尤其先天性狭窄患者需监测外耳道发育情况。若出现剧烈疼痛、流脓或听力骤降,需及时复诊排除并发症。日常避免使用棉签等工具掏耳,减少外耳道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