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夜间盗汗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原因引起。生理性盗汗常见于新陈代谢旺盛的婴幼儿,因体温调节功能未完善,在环境过热或穿戴过多时易出现;病理性盗汗则可能与感染性疾病、营养缺乏如维生素D不足、内分泌异常或慢性疾病相关,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生理性盗汗多与环境因素有关。婴幼儿汗腺发育不成熟,睡眠时若卧室温度过高、被褥过厚,或睡前进食高热量食物,均可能导致出汗增多。这类情况通常无伴随症状,调整睡眠环境后即可改善。病理性盗汗需警惕结核感染、风湿热等疾病,特点是持续出现且伴随低热、体重下降等表现。佝偻病患儿因钙磷代谢异常,常出现头部多汗伴枕秃;甲状腺功能亢进则可能引发多汗、易怒等症状。某些药物如退热剂、抗抑郁药也可能引发盗汗反应。
观察盗汗特征时需注意记录发生频率、出汗量及伴随症状。保持睡眠环境通风透气,避免穿着过厚衣物。若盗汗频繁或伴随咳嗽、消瘦、长期发热,应及时就医排查结核等疾病。营养性佝偻病高发地区应定期监测维生素D水平。避免自行使用止汗药物,尤其婴幼儿皮肤娇嫩,不当处理可能引发刺激。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结核菌素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测可辅助鉴别病因,必要时需进行影像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