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折可通过局部肿胀变形、活动受限、异常疼痛、皮肤瘀青或出血、骨擦音或骨擦感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1.局部肿胀变形:骨折后局部软组织损伤导致充血水肿,患处明显膨隆,可能伴随肢体轴线改变。由于骨骼连续性中断,皮下可触及异常凸起或凹陷,与健侧对比形态差异显著。肿胀通常在伤后半小时内迅速发展,变形程度与骨折移位成正比。
2.活动受限:骨折肢体主动及被动运动功能丧失,关节无法完成正常屈伸旋转。保护性肌痉挛使患肢保持固定姿势,轻微移动即引发剧烈疼痛。需注意与扭伤鉴别,后者仍存在部分活动度。
3.异常疼痛:骨折疼痛呈尖锐刺痛且持续加重,压痛点在骨干部位最明显,叩击远端肢体可诱发传导痛。疼痛不随体位改变缓解,镇静药物效果有限。婴幼儿表现为拒触患肢或持续哭闹。
4.皮肤瘀青或出血:骨折端刺破毛细血管导致皮下瘀斑,初期呈青紫色后逐渐变黄。开放性骨折可见皮肤破损伴活动性出血,骨端可能外露。需警惕张力性水疱,提示严重软组织损伤。
5.骨擦音或骨擦感:移动患肢时骨折断端相互摩擦产生捻发音,触诊有碎砾样感觉。此征象为确诊依据,但非必需检查,避免反复测试加重损伤。
儿童骨骼韧性较强,可能出现青枝骨折,症状较成人隐蔽。观察期间应限制患肢活动,避免热敷或按摩。及时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切勿自行复位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