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存放三四天后表面可能出现白点。这种情况通常与药材受潮、霉变或自身成分析出有关,具体原因需结合药材种类、储存环境等因素综合判断。
潮湿环境是导致中药长白点的主要原因。许多中药材含有淀粉、糖分等成分,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容易吸潮霉变,表面形成白色菌丝。例如茯苓、党参等根茎类药材,若未充分干燥或密封保存,三四天内可能出现霉斑。部分药材在煎煮或炮制过程中残留水分,也可能加速霉变。另一种可能是药材自身成分的析出,如枸杞表面因糖分析出形成白色结晶,或某些矿物类药材的天然结晶现象,这类白点通常无害,但需与霉变仔细区分。
储存中药时需确保环境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药材最好装入密封容器,并放置干燥剂防潮。若发现白点伴有异味、发黏或变色,可能是霉变迹象,建议立即丢弃。对于不确定的白点,可咨询药师或中医师,避免误食变质药材引发健康风险。日常使用中药前应检查外观,遵循少量多次原则购买,减少长期存放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