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叮咬后通常会出现特征性的皮肤反应,可通过症状和接触史初步判断。隐翅虫体液含有强酸性毒素,接触皮肤后会引起线状或片状红斑、水疱、灼痛或瘙痒,症状多在接触后12-24小时内显现。若近期曾在草丛、树林等潮湿环境活动,且皮肤出现上述异常表现,需高度怀疑隐翅虫接触所致。
隐翅虫不会主动叮咬,但拍打或挤压停留在皮肤上的虫体会导致毒素释放。典型表现为条索状、点状或簇集性皮损,周围伴随红肿,严重时可能出现糜烂或脓疱。与普通蚊虫叮咬不同,隐翅虫引起的皮损通常呈不规则几何图形,且疼痛感更明显。夜间活动时若突然感到皮肤刺痛或灼热,应立即检查是否有虫体残留,并用清水轻柔冲洗。
避免直接接触可疑昆虫,发现皮肤有虫体时切勿拍打,可用吹气或纸张拨落。接触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患处,局部冷敷缓解症状。若出现大面积水疱、发热或淋巴结肿大,需及时就医。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喷雾,避免在草丛久坐。保持环境干燥,减少隐翅虫滋生。皮损未愈时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