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症状可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常见于面部、颈部或四肢,也可能伴随异常发声。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因人而异,可能短暂出现或持续较长时间。
抽动症状通常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类。运动性抽动包括眨眼、皱眉、耸肩、甩手、踢腿等动作,严重时可能出现跳跃、触摸物体或模仿他人动作。发声性抽动表现为清嗓、咳嗽、发出哼声或重复特定词语,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秽语症。症状常在紧张、疲劳或兴奋时加重,专注活动时可能暂时减轻。部分患儿会出现感觉性抽动,即身体某部位先出现不适感,随后通过抽动缓解。症状可能随时间变化,不同抽动形式可能交替出现或叠加。
家长需注意避免过度关注抽动行为,以免加重心理负担。保证规律作息和充足睡眠有助于症状缓解。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料,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学校环境中,建议与老师沟通,避免误解或过度纠正抽动行为。若抽动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强迫行为或情绪问题,需及时就医评估。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可能对部分患儿有效。记录症状变化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进展。多数患儿青春期后症状减轻,但少数可能持续至成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