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三天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稳定、预防脑血管痉挛、避免剧烈活动。具体分析如下: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三天是病情变化的关键期,需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及体温。血压过高可能诱发再出血,过低则会导致脑灌注不足。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发现异常立即处理。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反映颅内压情况,出现嗜睡或瞳孔不等大需警惕脑疝。体温升高提示感染或中枢性高热,需及时降温。
2.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需侧卧防止误吸,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低氧血症会加重脑损伤,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痰液堵塞时及时吸痰,避免用力咳嗽增加颅内压。呼吸节律异常可能为脑干受压,需紧急评估。床头抬高30度利于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3.控制血压稳定:急性期收缩压控制在140-160mmHg,过高易引发再出血,过低加重缺血。静脉用短效降压药调节,避免血压波动。尼卡地平或乌拉地尔是常用药物,需根据反应调整剂量。合并颅内压增高时,降压需更谨慎。每日多次测量双侧上肢血压,排除测量误差。
4.预防脑血管痉挛:出血后三天是血管痉挛高发期,口服尼莫地平扩张脑血管。监测神经系统症状,如新发偏瘫或意识恶化需排查痉挛。保持血容量充足,避免低钠血症诱发痉挛。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评估血流速度,流速增快提示痉挛风险。
5.避免剧烈活动:绝对卧床休息至少两周,减少头部晃动。禁止突然起身、用力排便或情绪激动。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颈部扭曲。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防止呛咳。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声光刺激。
发病初期需限制探视,防止交叉感染。镇痛药物选择非甾体类,禁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记录每日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出现癫痫发作立即予镇静处理。康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影像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