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炎是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造成损伤引发的炎症反应。常见诱因包括长期或过量服用肝毒性药物、个体代谢差异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治疗关键在于及时停药并采取保肝措施,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严重者可能需人工肝支持或肝移植。
药物性肝炎的发生机制涉及直接肝毒性和特异质反应两类。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抗生素等常见药物可能干扰肝细胞代谢,导致氧化应激或免疫损伤。诊断需结合用药史、肝功能检查及排除其他肝炎类型。治疗首先停用可疑药物,轻症患者通过N-乙酰半胱氨酸、甘草酸制剂等解毒保肝药物可逐渐恢复。重症病例需血浆置换或血液净化清除毒素,合并肝衰竭时需转入重症监护。
预防药物性肝炎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联用多种药物或超剂量服用。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及肝功能异常者应定期监测转氨酶。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进展为肝坏死。部分中草药、保健品同样具有肝毒性,需谨慎使用。治疗期间需禁酒并保持低脂饮食,促进肝细胞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