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风热、暑湿感冒是中医对感冒的三种常见分型,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及治疗原则的不同。风寒感冒由外感风寒邪气引起,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等;风热感冒因外感风热邪气导致,常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口渴等;暑湿感冒多发于夏季,因暑湿邪气侵袭,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舌苔厚腻等湿邪困阻症状。
风寒感冒多因受凉或气候骤变诱发,寒邪束表,卫阳被遏,需辛温解表,常用麻黄汤或桂枝汤;风热感冒常见于春夏,热邪上攻,需辛凉解表,银翘散或桑菊饮为主方;暑湿感冒与湿热环境相关,湿性黏滞,易阻滞气机,需清暑化湿,藿香正气散为代表方剂。三者舌脉亦有差异:风寒舌淡苔白、脉浮紧;风热舌红苔黄、脉浮数;暑湿舌苔厚腻、脉濡滑。
辨证时需注意季节与体质影响。风寒感冒误用寒凉药可能加重症状,风热感冒滥用温补易助热化火,暑湿感冒过度发汗反伤津液。饮食上风寒宜姜汤驱寒,风热需多饮温水,暑湿忌油腻生冷。若高热不退或症状复杂,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现代医学中的病毒性感冒需与中医分型结合参考,确保治疗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