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应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心电图检查、血管评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头部影像学检查:脑卒中诊断的核心是明确病变性质和范围。头部CT能快速区分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尤其在急性期具有重要价值。MRI对早期缺血性病变更敏感,可清晰显示脑组织损伤程度。弥散加权成像能发现超急性期梗死灶,灌注成像可评估缺血半暗带。这些检查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避免延误救治时机。
2.血液生化检查:通过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提示抗凝治疗风险,血糖异常需紧急纠正以避免加重脑损伤。电解质紊乱可能影响神经功能恢复,血脂水平与动脉硬化相关。这些结果辅助判断病因并指导后续用药。
3.心电图检查:脑卒中常合并心脏疾病,心电图可发现房颤、心肌缺血等危险因素。房颤是心源性卒中的主要原因,需长期抗凝治疗。急性脑损伤可能导致继发性心电图改变,如QT间期延长或ST段异常。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发现阵发性心律失常,为二级预防提供依据。
4.血管评估检查:颈部血管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狭窄或斑块,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经颅多普勒能观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判断侧支循环状况。CT或MR血管成像可全面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明确责任血管。这些检查对制定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方案至关重要。
5.心脏超声检查:经胸或经食道超声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卵圆孔未闭等结构异常。心功能评估有助于判断患者耐受手术或溶栓治疗的能力。瓣膜病变可能需调整抗凝策略,避免血栓事件复发。心脏超声是排除心源性栓塞的重要手段。
脑卒中检查需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避免过度检查延误治疗。检查前需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躁动患者可能需镇静处理。部分检查存在辐射或禁忌证,需权衡利弊。检查结果应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动态复查有助于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