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可以通过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体格检查、病史询问进行诊断。具体分析如下:
1.尿液检查:通过分析尿液中的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晶体等,判断是否存在结石或感染。尿液酸碱度异常也可能提示结石类型。24小时尿液收集可进一步评估代谢异常,帮助制定预防措施。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无创且安全,能发现较大结石及肾积水。CT扫描分辨率高,可精确定位结石大小和位置。X光片适用于某些含钙结石,但可能遗漏较小或非钙性结石。
3.血液检查:检测血钙、尿酸、肌酐等指标,评估肾功能及代谢状态。血钙过高可能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尿酸升高与尿酸结石相关。肌酐水平反映肾脏过滤功能是否受损。
4.体格检查:医生通过按压腰部或腹部,观察是否有压痛或叩击痛。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肾区剧烈疼痛,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认。
5.病史询问:了解既往结石发作史、家族遗传史、饮食习惯及用药情况。长期高盐饮食、饮水不足或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增加结石风险,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检查前需遵医嘱禁食或饮水,避免影响结果准确性。急性疼痛发作时应及时就医,防止梗阻导致肾功能损伤。日常注意增加水分摄入,减少高草酸、高嘌呤食物,定期复查以监测结石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