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结核的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病理活检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具体分析如下:
1.临床表现:淋巴结结核常见于颈部,表现为无痛性肿大淋巴结,质地较硬,可融合成团块。部分伴随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病程较长时可能出现皮肤破溃、瘘管形成。需与淋巴瘤、转移癌等鉴别。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钙化或液化。CT或MRI有助于评估淋巴结大小、数量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3.结核菌素试验: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48-72小时局部硬结反应。阳性结果提示结核感染可能,但需结合其他检查,因接种卡介苗或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也可导致假阳性。
4.病理活检:穿刺或切除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金标准。典型表现为干酪样坏死、朗格汉斯巨细胞及上皮样肉芽肿。抗酸染色可检测结核杆菌,但阳性率较低。
5.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淋巴结组织中的结核杆菌DNA,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适用于病理结果不明确或需快速诊断的病例。
淋巴结结核治疗需规范抗结核药物疗程,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耐药。定期复查评估疗效,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保持营养支持,增强免疫力。接触者需筛查结核感染,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