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厚度达到8-12毫米时,通常意味着子宫内膜已增厚到适合来月经的程度。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受激素调控,随着卵泡发育,雌激素促使内膜增生,排卵后孕激素进一步使内膜变得松软肥沃。若未受孕,黄体萎缩导致激素水平下降,内膜失去支撑而脱落,形成月经。月经来潮的直接前提是内膜增厚至一定范围,随后发生剥脱。
子宫内膜的厚度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在卵泡期,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内膜从月经后的薄层约1-2毫米逐渐增厚至排卵前的6-8毫米。进入黄体期后,孕激素作用下内膜继续增厚至8-12毫米,为可能的胚胎着床做准备。若未怀孕,激素撤退引发内膜血管收缩、组织缺血坏死,最终脱落排出。这一过程通常需要28天左右,但个体差异可能导致周期长短或内膜厚度的不同。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或黄体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因激素异常导致内膜过薄或增厚不足,进而出现月经推迟或闭经。
单纯依靠内膜厚度判断月经来潮并不绝对。某些疾病如子宫内膜增生、粘连或炎症可能干扰内膜正常脱落,即使厚度达标也可能出现闭经或异常出血。青春期或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波动较大,内膜厚度与月经的关系可能不典型。若长期月经紊乱或内膜异常,需结合超声、激素检查等综合评估。日常观察月经周期变化时,应避免仅凭单一指标自行诊断,及时就医才能明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