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性眩晕属于周围性眩晕的一种常见类型。周围性眩晕主要指前庭系统外周部分如内耳前庭器官或前庭神经病变引起的眩晕,而位置性眩晕多由耳石脱落刺激半规管导致,病变部位位于内耳,因此归类为周围性眩晕。
位置性眩晕的典型表现为头部位置改变时诱发短暂眩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常伴有眼震。最常见的类型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占周围性眩晕病例的20%-30%。其发病机制与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有关,通过特定复位手法如Epley手法可有效缓解症状。其他周围性眩晕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虽症状相似,但病因和治疗方法不同,需通过详细病史采集及前庭功能检查鉴别。
诊断位置性眩晕需排除中枢性眩晕如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等,后者常伴随神经系统症状如复视、构音障碍或肢体无力。急性发作期应避免突然头部运动,防止跌倒。复位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头晕或恶心,属正常反应。若症状反复或加重,需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日常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仰头动作,睡眠时可适当垫高头部,减少耳石移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