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补肾阳而不兼顾肾阴的做法并不科学。肾阴与肾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中医理论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肾阳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的作用,而肾阴则负责滋润、宁静、抑制的功能。若只补阳不滋阴,可能导致阳气过亢,出现口干舌燥、失眠多梦、潮热盗汗等虚火上炎的症状,长期更会耗伤阴液,形成恶性循环。
肾阳虚弱时固然需要温补肾阳,但必须考虑阴阳互根的关系。典型如金匮肾气丸,虽以附子、桂枝温阳为主,却配伍地黄、山茱萸等滋阴药物,体现阴中求阳的配伍智慧。现代常见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肾阳虚症状,往往伴随潜在阴液不足。若单用鹿茸、肉桂等燥热之品强行升阳,可能短期内改善乏力,但会加剧阴虚火旺。临床更推荐阴阳双补的方剂,如右归丸在温阳同时保留熟地、枸杞等养阴成分,避免阳气独亢。
需注意,自行判断肾虚类型容易出错。所谓怕冷是阳虚,燥热是阴虚并非绝对,部分患者可能阴阳两虚或兼夹湿热。滥用壮阳药可能引发血压波动、心悸等不良反应。建议经中医师辨证后用药,尤其糖尿病患者、更年期人群等更需谨慎。日常可搭配黑豆、山药等平补食材,避免辛辣燥烈饮食。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调整方药,动态观察舌脉变化,确保阴阳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