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患者、定期消毒物品、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具体分析如下:
1.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勤洗手是预防的关键。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应立即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持续搓洗至少20秒。注意清洁指甲缝和手腕等易忽略部位。避免用脏手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并及时丢弃纸巾。个人用品如毛巾、牙刷等应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
2.避免接触患者:手足口病具有较强传染性,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发现周围有发热、口腔溃疡或手足皮疹者应保持2米以上距离。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如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后应对患儿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需观察7-10天。患者使用过的玩具、餐具等物品需单独处理。
3.定期消毒物品: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日常需对门把手、桌椅、玩具等高频接触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餐具、奶瓶等应煮沸消毒20分钟。衣物被褥用热水浸泡后暴晒6小时以上。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需用5000mg/升含氯消毒剂处理。卫生间马桶、洗手台每日消毒2次。
4.接种疫苗:目前已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的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基础免疫2剂,间隔1个月。疫苗接种后保护率可达90%以上,免疫力可持续2-3年。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一般2天内自行缓解。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咨询医师后决定是否接种。
5.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适量补充锌元素有助于维持黏膜屏障功能。每日保证充足睡眠,学龄前儿童需10-13小时。适度运动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但避免过度疲劳。保持情绪稳定,长期紧张会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通过食疗调理脾胃功能。
出现持续高热、呕吐或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就医。患病期间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恢复期仍可能排毒。密切接触者需每日监测体温,观察口腔和四肢皮肤变化。流行季节前可咨询当地疾控部门获取最新防控建议。医疗机构对重症病例需采取呼吸道和接触隔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