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皮在传统中医药中确实作为一味药材使用,具有特定的药用价值。许多贝类的外壳经过炮制后被称为牡蛎蛤壳等,被收录于《本草纲目》等经典医籍中,常用于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或制酸止痛。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属于矿物类或动物类中药的范畴。
贝壳皮的药用功效与其成分密切相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并含少量有机质及微量元素。中医理论认为,煅烧后的贝壳皮性质沉降,能平肝潜阳,常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生用则长于化痰软坚,适用于瘰疬痰核等症。现代其钙质成分可中和胃酸,对胃溃疡有一定辅助疗效。不同贝类外壳的药用侧重略有差异,如文蛤壳多用于咳嗽痰多,而牡蛎壳更常用于滋阴潜阳。使用时需经专业炮制,如煅淬、醋淬等以增强药效。
使用贝壳皮需严格遵循中医辨证原则。体质虚寒者慎用生品,胃酸缺乏者不宜盲目服用制酸类方剂。部分人群可能对海洋来源药材过敏,初用时应小剂量观察。现行药典对贝壳类药材的重金属残留量有明确规定,需选择正规渠道的炮制品。与西药合用时需注意间隔时间,尤其避免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同服。孕妇及儿童使用前必须咨询中医师,不可自行配伍。药材保存需防潮防蛀,煅制品更易吸湿变质,应密封存放于阴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