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盆腔炎确实可能增加癌症风险,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慢性炎症持续刺激盆腔器官,可能引发细胞异常增生,最终导致癌变。不过,这种转化并非必然,而是与炎症类型、持续时间及个体体质密切相关。
慢性盆腔炎通过多种机制促进癌症发生。持续炎症会释放大量自由基和炎性因子,损伤细胞DNA并阻碍修复,增加突变概率。例如,反复发作的输卵管炎可能诱发卵巢癌;子宫内膜长期感染可能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炎症微环境会抑制免疫监视功能,使异常细胞逃脱清除。部分病原体如高危型HPV或衣原体感染,本身具有致癌性,可能直接导致宫颈癌等疾病。慢性盆腔炎患者患卵巢癌的风险比健康人群高1.5-2倍,但具体风险因人而异。
预防癌症需从控制盆腔炎入手。定期妇科检查至关重要,尤其出现下腹坠痛、异常分泌物时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急性炎症,避免转为慢性;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减少耐药性。保持私处清洁、避免频繁冲洗阴道,可降低感染风险。生活习惯上,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高危人群如有家族癌症史或长期炎症者,建议每年进行肿瘤标志物筛查。通过科学管理,能显著降低炎症癌变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