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黄疸母乳喂养需注意调整喂养方式、观察症状变化及必要时就医。母乳性黄疸较为常见,多数情况下无需特殊治疗,但需科学护理以促进黄疸消退,同时保障婴儿营养摄入。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与迟发型。早发型多因母乳摄入不足导致排泄减少,胆红素滞留体内,此时应增加喂养频率,确保每日8-12次哺乳,避免脱水。迟发型可能与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有关,若黄疸持续2-3周未消退,需监测胆红素值,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暂停母乳或照蓝光治疗。喂养时注意婴儿吸吮有效性,避免无效喂养导致摄入不足。
密切观察黄疸变化,若皮肤黄染蔓延至四肢或巩膜发黄,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退黄药物或偏方,以免加重肝脏负担。母亲饮食需均衡,避免过量摄入高糖或黄色食物。黄疸期间定期监测体重增长,若增长缓慢需排查喂养问题。若暂停母乳,可用吸奶器维持泌乳,黄疸消退后恢复喂养。阳光照射可能辅助退黄,但需避免直射眼睛及过度暴晒。任何异常症状如嗜睡、拒奶、发热等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