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测。具体分析如下:
1.临床表现:肠结核患者常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或交替性排便异常,部分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腹部触诊可能发现右下腹包块或压痛,肠梗阻体征也较常见。病程较长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良或肠穿孔等并发症。
2.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可显示肠管狭窄、扩张或气液平面。CT检查能更清晰观察肠壁增厚、淋巴结肿大及腹腔积液。钡餐造影可见跳跃性病变、肠管僵硬或龛影,有助于鉴别克罗恩病等其他肠道疾病。
3.内镜检查:结肠镜可直接观察回盲部及结肠黏膜病变,常见溃疡、息肉样增生或狭窄。活检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关键,内镜下特征包括横向溃疡、环形狭窄及周围黏膜炎症。
4.病理学检查:活检组织中发现干酪样坏死或结核性肉芽肿可确诊。抗酸染色或分子检测如聚合酶链反应可提高检出率,但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诊断,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5.实验室检测:结核菌素试验或干扰素释放试验有助于辅助诊断,但特异性有限。粪便抗酸染色阳性率低,培养周期长,血沉或C反应蛋白升高可提示活动性病变。
肠结核与其他肠道疾病表现相似,需仔细鉴别。早期诊断可避免严重并发症,治疗需规范抗结核药物疗程。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前需做好肠道准备,病理学检查需多次取材以提高准确性。实验室检测结果应结合临床判断,避免单一依赖某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