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基底动脉血流减少或受阻,导致脑干、小脑等后循环区域缺血引发的眩晕症状。基底动脉作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干,负责为后脑部关键结构供血,一旦血流不足,直接影响前庭神经核及平衡相关通路功能,从而诱发眩晕。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或机械性压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导致血管狭窄,减少血流量;长期高血压或颈椎病变可能诱发血管痉挛;少数情况下,椎动脉解剖变异或外部压迫如骨赘也会影响血流动力学。体位变化或颈部过度旋转可能短暂阻断椎动脉血流,进一步加重缺血。眩晕常伴随视物模糊、复视、共济失调,严重时可能出现跌倒发作,提示后循环缺血风险较高。
患者需警惕突发眩晕伴随神经系统症状如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此类情况需立即就医排除脑卒中。日常应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避免快速转头或长时间仰头。颈椎病患者需规范治疗,减少血管压迫风险。诊断需结合头颅MRI、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缺血原因后针对性干预,如抗血小板治疗或血管成形术。避免自行服用未经评估的扩血管药物,以防加重低灌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