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在病因、症状及治疗方面有明显区别。
细菌由单细胞微生物构成,能够独立繁殖并产生毒素,常见如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病毒则是更微小的非细胞结构,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复制,例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细菌感染通常伴随局部红肿、化脓及发热,症状较为集中;病毒感染则多表现为全身性症状,如肌肉酸痛、乏力,且易引发呼吸道或消化道不适。
治疗方式差异显著。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结构或抑制其生长来起效。但病毒感染对抗生素无效,需依赖抗病毒药物或人体免疫系统自行清除。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而抗病毒药物需在感染早期使用才更有效。预防方面,疫苗接种对病毒更关键,而细菌感染可通过消毒或抗菌措施降低风险。
区分两类感染需结合临床检查。血常规中,细菌感染常显示中性粒细胞升高,病毒感染则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病原学检测如培养或核酸检测能进一步确诊。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日常注意卫生习惯,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