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穿刺检查主要用于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检测肿瘤细胞转移、判断感染性疾病、监测治疗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诊断血液系统疾病:骨穿刺是确诊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的关键手段。通过抽取骨髓液分析细胞形态、数量和比例,能够明确异常造血细胞的类型及分化阶段,为疾病分型提供依据。骨髓象检查可发现原始细胞增多、成熟障碍等特征性改变,辅助鉴别各类贫血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评估骨髓造血功能:骨髓是人体主要造血器官,穿刺可直观反映造血活跃程度。检查结果能显示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三系细胞的生成状态,判断是否存在造血衰竭或亢进。例如骨髓纤维化时造血组织被替代,而溶血性贫血则表现为代偿性增生。
3.检测肿瘤细胞转移:某些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易转移至骨髓。穿刺涂片或活检可发现成簇分布的异型细胞,其形态与原发灶一致,有助于确定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骨髓转移灶的检出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4.判断感染性疾病:部分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疟原虫可侵入骨髓。穿刺培养或特殊染色能提高检出率,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发热或血培养阴性者。骨髓中病原体的存在可直接证实全身性感染,指导抗感染药物选择。
5.监测治疗效果:动态骨髓穿刺能观察疾病转归。例如化疗后白血病患者需定期复查骨髓缓解情况,根据残留细胞比例调整疗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骨髓增生程度的变化可评估疗效。
操作前需确认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水平,避免出血风险。穿刺部位常见于髂后上棘或胸骨,需严格消毒防止感染。术后压迫止血至少10分钟,24小时内保持伤口干燥。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胀痛,通常无需特殊处理。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