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腺肌症与腺性膀胱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虽然名称相似,但病因、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存在明显区别。
膀胱腺肌症是一种罕见的膀胱壁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膀胱肌层内出现腺体结构,可能与慢性刺激或先天发育异常有关。腺性膀胱炎则是一种膀胱黏膜的化生性病变,以黏膜上皮转化为腺体结构为特征,常与长期炎症、感染或结石刺激相关。膀胱腺肌症的病理改变集中在肌层,而腺性膀胱炎主要累及黏膜层。临床表现上,膀胱腺肌症可能出现尿频、尿痛或血尿,腺性膀胱炎则可能伴随类似的症状,但部分病例可能无症状,仅在检查时发现。
诊断这两种疾病需结合影像学、膀胱镜及病理检查。膀胱腺肌症在影像学中可能显示膀胱壁增厚,而腺性膀胱炎在膀胱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滤泡样改变或息肉样增生。病理活检是确诊的关键,可明确病变性质及累及范围。治疗方面,膀胱腺肌症若无症状可观察随访,症状明显者可能需要手术切除;腺性膀胱炎需消除诱因,如控制感染或取出结石,严重者需电灼或激光治疗。
注意事项包括定期随访以监测病情变化,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或接触化学性刺激物。出现血尿、排尿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两种疾病均有潜在恶变风险,尤其是长期未治疗的腺性膀胱炎,需密切观察。患者应保持良好的泌尿系统卫生,减少辛辣饮食及酒精摄入,以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