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属于乙类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乙肝被列为乙类传染病,其病原体乙肝病毒HBV具有较强传染性,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乙肝病毒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可导致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病毒侵入肝细胞后,会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长期潜伏并复制。感染者可能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但部分人群表现为无症状携带状态。由于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常规消毒方法需严格规范,例如高压灭菌或含氯消毒剂处理。
接触乙肝病毒污染物时需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皮肤黏膜暴露。医疗废弃物必须按生物安全要求处置。接种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新生儿出生后需按规定程序完成免疫接种。感染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避免饮酒及使用肝毒性药物。公众应正确认识传播途径,避免歧视行为,同时注重血液制品安全筛查和一次性医疗器械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