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主要由于血管病变、血液成分异常或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心脏、大脑等器官供血障碍。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慢性疾病及遗传因素共同作用,逐渐引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或血管破裂,最终造成心梗、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血管内皮损伤是心脑血管病变的起始环节。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等因素持续刺激血管壁,导致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增大可能直接堵塞血管,或破裂后诱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液黏稠度增高、房颤等心律失常也会促使血栓脱落引发栓塞。脑血管畸形或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血管壁脆弱,突发破裂引起脑出血。糖尿病、肥胖等代谢异常会加速血管老化,而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进一步加重循环系统负担。
预防心脑血管病需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在合理范围,定期监测相关指标。戒烟限酒、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饮食应减少动物脂肪和精制糖摄入,增加全谷物与膳食纤维。突发胸痛、肢体麻木或言语障碍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溶栓或取栓的最佳治疗时机。已患病者需遵医嘱长期服药,不可擅自调整抗凝或降压药物剂量。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诱发血管痉挛。通过综合管理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