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病的症状主要包括肌肉无力、肌肉疼痛或压痛、肌肉萎缩、运动后易疲劳、肌肉僵硬或痉挛。具体分析如下:
1.肌肉无力:肌病最常见的表现是进行性肌力下降,多从近端肌肉开始,如肩部、骨盆带肌群。患者可能感到抬手梳头、爬楼梯困难,严重时甚至无法站立。症状常对称出现,且随时间缓慢加重,但不同肌病类型进展速度差异较大。
2.肌肉疼痛或压痛:部分肌病伴随持续性酸痛或按压痛,尤其在炎症性肌病中显著。疼痛可能局限于特定肌群,如颈部或大腿,活动后可能加剧。需注意与关节痛或神经痛区分,后者通常伴有感觉异常或放射痛。
3.肌肉萎缩:长期肌无力会导致肌肉体积缩小,肉眼可见肢体变细。萎缩多与肌纤维变性坏死相关,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肌束颤动,晚期则出现明显凹陷。某些类型肌病可能伴随假性肥大,表现为肌肉外观膨大但功能低下。
4.运动后易疲劳:患者轻微活动即感疲乏,休息后稍缓解,但恢复速度慢于常人。这种疲劳与代谢性肌病关系密切,因能量代谢障碍导致肌肉持续供能不足,严重时可能伴发肌红蛋白尿。
5.肌肉僵硬或痉挛:肌膜兴奋性异常可引起肌肉不自主收缩,表现为局部僵硬感或痛性痉挛。电解质紊乱或遗传性肌病常诱发此类症状,寒冷或情绪紧张可能加重发作,需与神经系统疾病鉴别。
出现上述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药物或过度锻炼。诊断需结合肌电图、血液检查及病理活检,早期干预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日常注意营养均衡,防止跌倒或外伤,定期监测心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