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引起的发烧通常持续3-5天,具体时间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早期及时治疗可缩短病程,若未有效控制可能延长至1周以上,部分患儿可能伴随反复低热。
中耳炎多见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与咽鼓管结构发育不完善有关。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炎症时,体温调节中枢受刺激导致发热,常伴随耳痛、烦躁、听力下降等症状。化脓性中耳炎体温可能骤升至39℃以上,需抗生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则以低热为主。体温变化与鼓室积液程度、病原体毒力密切相关,血常规和耳镜检查可辅助判断类型。多数患儿在规范用药后2-3天体温渐趋平稳,但完全消除中耳积液可能需要2-4周。
观察体温曲线比单次测量更重要,持续高热超过72小时或体温波动超过39.5℃需警惕并发症。避免用力擤鼻以防病原体逆行感染,哺乳期保持45度角喂奶姿势。禁用硬物掏耳,游泳或洗头时建议使用防水耳塞。注意区分中耳炎与感冒发热,耳道流脓、抓耳摇头等典型症状出现时应优先就诊耳鼻喉科。退热药使用需间隔4-6小时,物理降温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而非耳周。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声导抗测试,遗留听力问题需做脑干诱发电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