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脾经针灸是通过刺激脾经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的中医外治法。脾经循行于下肢内侧及腹部,主运化水谷、统血,针灸脾经可改善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水肿等症状,增强气血生化功能。
调脾经针灸以足太阴脾经为主,常用穴位包括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公孙等。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交会穴,可健脾祛湿;阴陵泉利水渗湿,缓解水肿;血海调和气血,改善月经不调;公孙穴调理脾胃,止呕止痛。操作时多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脾胃虚弱者可加灸法,湿热内蕴者配合刺络放血。针灸前需辨证选穴,结合舌脉判断虚实寒热,如脾虚配足三里,湿重加丰隆,寒证用艾灸温补。
调脾经针灸需注意严格消毒,避免感染。孕妇慎用三阴交、血海等穴位,防止引发宫缩。空腹或过度疲劳时不宜施针,以免晕针。糖尿病患者皮肤敏感,需控制针刺深度。针灸后避免立即接触冷水或剧烈运动,防止寒气入侵或气血紊乱。脾经穴位多位于下肢内侧,针刺时需避开大血管及神经密集处。体质虚弱者初次针灸时间宜短,逐步增加刺激量。若出现心慌、冷汗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平卧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