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休克的机制主要是由病原体及其毒素触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灌注不足,最终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感染性休克的发生与病原体侵入后激活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细菌、病毒或真菌等病原体释放的毒素或代谢产物刺激免疫细胞,促使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释放,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这些炎症介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同时,微循环障碍使组织缺氧,无氧代谢增加,乳酸堆积,进一步加重酸中毒。心肌抑制因子等物质抑制心脏功能,心输出量下降,加重休克状态。若不及时干预,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临床处理中,需迅速识别休克早期表现,如心率增快、尿量减少、皮肤花斑等。早期液体复苏是关键,需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调整补液速度和量。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可能用于维持血压。抗生素应尽早使用以控制感染源,同时需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密切监测器官功能,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家长需配合医疗团队,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