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发热病人的处理原则是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缓解发热症状。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首先要积极寻找病因。这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的旅行史、接触史、用药史等。例如,是否去过疫区,是否接触过感染源,是否服用了可能导致发热的药物等。同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体征,如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这些可能为诊断提供线索。辅助检查也至关重要,像血常规、血生化、病原体检测如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通过这些综合手段来确定是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还是非感染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引起的发热。
在明确病因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发热症状进行处理。一般来说,如果体温不是过高如低于38.5℃,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如果体温超过38.5℃,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但使用退热药物时要注意其副作用,如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会对肝脏有一定影响,布洛芬可能会影响胃肠道功能等。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用药更要谨慎。还要注意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发热会导致患者出汗增多,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所以要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同时,要让患者多休息,提供舒适的养病环境,有助于身体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