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需要检查尿液分析、血液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结石成分分析和肾功能评估。具体分析如下:
1.尿液分析:尿液分析是诊断肾结石的基础项目,通过检测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晶体及酸碱度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血尿或结晶尿。尿液培养可明确是否合并尿路感染,24小时尿液成分分析有助于评估代谢异常,如高钙尿、高尿酸尿或低枸橼酸尿,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血液生化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血钙、血磷、血尿酸及肌酐等指标,用于评估体内代谢状态及肾功能。血钙升高可能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尿酸增高与尿酸结石形成相关,肌酐水平反映肾脏排泄功能,有助于判断结石是否导致肾功能损害。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肾结石的关键手段,包括超声、X线及CT等。超声无辐射且便捷,适合孕妇及儿童;X线可显示含钙结石;CT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结石大小、位置及梗阻情况,是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4.结石成分分析:结石成分分析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检测排出或取出的结石成分,如草酸钙、磷酸钙、尿酸或胱氨酸等。明确成分后可针对性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预防结石复发。
5.肾功能评估:肾功能评估通过肾小球滤过率、肾脏超声或核素扫描等方法,判断结石是否引起肾积水或肾功能减退。长期梗阻可能导致肾实质萎缩,及时评估有助于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
肾结石检查需结合临床症状及个体情况,避免过度依赖单一项目。检查前需遵医嘱禁食或憋尿,确保结果准确。急性发作时优先选择无创检查,避免延误治疗。长期随访有助于监测结石复发及肾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