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后恶露通常在4-6周内逐渐排净,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产妇可能持续至产后8周。恶露是子宫修复过程中脱落的子宫内膜、血液及黏液混合物,其排出时间和性状变化直接反映子宫复旧情况。剖腹产因手术创伤,恶露初期可能较顺产略少,但后期恢复进程与阴道分娩相似,需结合产妇体质、哺乳情况及护理方式综合评估。
恶露排出分为三个阶段:产后3-4天为血性恶露,呈鲜红色且量多;随后转为淡红色浆液性恶露,持续约10天;最后阶段为白色恶露,含大量白细胞和蜕膜组织,持续2-4周。剖腹产产妇需特别注意,手术切口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力,若恶露突然增多、反复鲜红色出血或伴有异味,提示可能存在宫腔残留、感染或子宫复旧不良。哺乳可促进缩宫素分泌,加速恶露排出,但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可能导致恶露持续时间延长。
观察恶露需重点关注颜色、气味及伴随症状。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恶臭,若出现发热、腹痛或恶露发绿、脓性分泌物,需警惕产褥感染。剖腹产伤口护理与恶露观察需同步进行,勤换产褥垫、保持会阴清洁,避免盆浴。产后42天复查需通过B超评估宫腔是否排净,尤其恶露超8周未净者需排除胎盘胎膜残留。饮食上避免生冷辛辣,适当补充铁剂预防贫血,适度活动促进恶露排出,但需避免提重物增加腹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