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肝损害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腹水、肝区疼痛、凝血功能障碍。具体分析如下:
1.肝功能异常:弥漫性肝损害时,肝脏代谢、解毒及合成功能下降,表现为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胆汁分泌受阻可能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肝功能持续恶化可能引发肝性脑病,需及时干预。
2.黄疸: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黄疸程度与肝损害严重性相关,可能伴随皮肤瘙痒。长期黄疸需警惕胆汁淤积性肝病或肝硬化进展。
3.腹水:门静脉高压及低蛋白血症导致腹腔积液,表现为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大量腹水可能压迫膈肌影响呼吸,需限制钠盐摄入并利尿治疗。
4.肝区疼痛:肝脏包膜受牵拉或炎症刺激引发右上腹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与肝肿大或病变活动性相关,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
5.凝血功能障碍: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表现为牙龈出血、皮下瘀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肝功能严重受损,可能增加手术或创伤后出血风险。
出现上述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加重肝脏负担。饮食宜清淡,限制酒精摄入,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根据医生建议完善超声或血液检查,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