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需要检查电解质水平、脑电图、影像学检查、血糖水平、肝功能。具体分析如下:

1.电解质水平:抽搐可能与电解质紊乱有关,尤其是低钠、低钙或低镁血症。血液检查可以快速评估钾、钠、钙、镁等关键电解质浓度,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失衡。电解质异常可能由脱水、肾脏疾病或内分泌问题引起,纠正后抽搐症状可能缓解。严重电解质紊乱可能危及生命,需及时干预。
2.脑电图:脑电图记录大脑电活动,对诊断癫痫等异常放电疾病有重要价值。检查可发现阵发性棘波、尖波等癫痫样放电,或背景节律异常。不同癫痫综合征有特征性脑电图表现,如失神发作的3Hz棘慢波。动态脑电图可延长监测时间,提高异常放电检出率。脑电图正常不能完全排除癫痫,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发现脑结构异常,如肿瘤、出血、梗死或发育畸形。急性发作后CT可快速排除颅内出血等紧急情况。MRI对微小病灶分辨率更高,能显示海马硬化等致痫灶。血管成像可评估脑血管畸形或狭窄。部分患者需增强扫描以提高病变检出率。影像学正常不能排除功能性癫痫。
4.血糖水平:低血糖或高血糖均可引发抽搐,快速血糖检测至关重要。严重低血糖可造成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多见于糖尿病患者用药过量或胰岛素瘤。高血糖高渗状态或酮症酸中毒也可能伴发抽搐。血糖检测简便快速,能立即指导临床处理。长期血糖监测有助于发现隐匿性代谢异常。
5.肝功能:严重肝病可能导致肝性脑病或代谢紊乱引发抽搐。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及凝血功能评估。肝硬化患者氨代谢异常可诱发扑翼样震颤甚至抽搐。肝性脑病需与其他意识障碍鉴别。肝功能异常还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增加某些抗癫痫药物毒性风险。
抽搐发作后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强行约束肢体造成损伤。记录发作形式与持续时间对诊断有帮助。首次发作或持续状态需立即就医。长期反复抽搐需规律用药并定期复诊。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等高风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