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掏出湿耳屎属于正常现象。耳屎的干湿程度主要由遗传基因决定,部分人群天生分泌油性耳垢,呈现湿润粘稠的琥珀色或棕黄色状态,这与健康状态无直接关联。亚洲人中约80%分泌干性耳垢,而欧洲、非洲人群湿性耳垢比例较高,均为正常的生理差异。
湿耳屎的形成与耳道内耵聍腺分泌的油脂、汗液及脱落皮屑混合有关。这类耳垢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能润滑耳道、吸附灰尘并抑制细菌生长。若近期耳道进水、环境湿度增加或清洁过度刺激腺体,可能导致耳屎暂时变得更湿润。但若伴随耳痛、瘙痒、流脓或听力下降,则需警惕外耳道炎或中耳炎等病理情况。
日常护理中避免用棉签深入掏耳,以免将耳屎推入深处形成栓塞。湿性耳垢人群可定期用拧干的温热毛巾清洁耳廓周围,游泳后及时倾斜头部单侧跳排出水分。若出现耳闷胀感或油性耳垢堆积影响听力,建议到耳鼻喉科由专业医生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或器械取出。注意保持耳道干燥,避免频繁掏耳破坏皮肤屏障,耳机等入耳式设备使用前后需清洁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