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肝脏。感染后,病毒可以在肝脏内复制,导致肝细胞的炎症和损伤。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接触传播,因此在高风险人群中,乙肝的发病率较高。
乙肝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乙肝通常在感染后几周内出现,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大多数急性病例会在几个月内自愈,但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慢性乙肝则是指感染持续超过六个月,可能导致长期的肝脏损害,甚至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慢性乙肝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腹水、肝区疼痛等症状。定期检查和监测肝功能对于慢性乙肝患者至关重要。
在预防方面,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措施。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尤其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医务工作者、性伴侣不固定的人群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物品,也能降低感染的风险。对于已感染者,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病毒载量监测,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增强身体免疫力。乙型肝炎是一种可预防和可控的疾病,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对健康的影响。